课程内容
 体认自信 
 真情传递 
 品味经典 
 激荡理性 
 明晰意见 
 感悟使命 
品味经典
首页>>综合实践网>>课程内容>>品味经典>>正文
PWJD016-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五
2020-03-01 12:57  

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

(一九九〇年一月)

  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如何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这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的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相对集中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减少了,但这不是一盘散沙,各干各的,各顾各的。改革以后,更需要一种凝聚力,把大家、把千百户农民吸引到一起,发展商品生产。千百万农民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条件。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

  应该看到,这几年农村绝大多数党组织经受住了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考验,成为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带头人。但是,也有少数党组织落伍了,散伙了。在这些地方,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见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见了。究其原因,一是前些年一些党组织在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没有坚持“两手抓”,在政治与经济工作中存在“两张皮”,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党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党组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党员得不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二是有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包产到了户,不要党支部”;有些农村党员用金钱代替宗旨,用实惠代替理想,放弃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多年来积淀的这类问题使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显得格外艰巨,这并不是发几个文件、开几场会、处理一些党员、进行几次党员评议就能奏效的。我们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明确指导思想,摆好位置,纯洁队伍,改进工作方法——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一、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明确:我们共产党人只有顺应群众的共同意愿,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谈得上去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是由于党领导群众求得解放,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在不断变革的今天,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所以,农村党组织要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事业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是党组织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都应当围绕着这个主旋律来“弹钢琴”。党组织必须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的坚强核心,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共识:“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

  二、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农村村一级,有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组织、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这一格局只能坚持和完善,不能动摇或削弱。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是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前提,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证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改革农村旧体制决不能以削弱党组织的作用为代价。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现在实行村民自治,这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形式。但是必须明确,我们的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形式,是党的领导下的自治。村民自治不能脱离党组织的领导,不能把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真正体现村民的意志,才能实现村民自治,才能保证村民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

  确立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绝不是让党组织孤军作战,而是要在发挥好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村委会、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组织各自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密切配合,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好比一个大合唱团,党组织必须能当好这个合唱团的总指挥。

  三、纯洁队伍,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没有一个过得硬的党组织,要想发挥核心作用,领导广大农民去战斗,那是不可想像的。一个人不怕被别人打倒,最怕自己被自己打倒,一个组织也一样。我们只要细心分析一下就清楚了,为什么有的村党支部,说话没有力气,农民不愿听,那一定是因为这个党支部的作用已经是日薄西山。当前我们必须把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首先要抓好党支部成员的选拔和考评,党支部成员应是农村中政治思想素质好,有工作能力,在群众中威望较高的优秀分子,要尽量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性强、有事业心、能吃苦耐劳和有奉献精神、为人正直公道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党支部中来,对那些丧失表率作用的成员要适时、果断地进行调整。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就带不好一班人。现在有些地方反映,党支部书记难选,一是前些年缺少培养,后继乏人;二是政策问题,比如支部书记误工多、待遇低,村里经济薄弱,怎么补贴?在任时作贡献,退下时无出路,怎么办?这些具体问题我们都应当解决。村支部书记人选来源的渠道可以再多些,乡镇和企业党员干部也可以去兼任挂职。对于支部书记眼前的一些正当利益以及后顾之忧,我们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其次,要提高党员的素质。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组织的一个细胞。党组织的战斗力就是通过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具体体现的。在过去人民公社的年代,农村党员大多能身先士卒,出工走在前,收工留在后。应该看到,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村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有些党员却变成了时代落伍者。他们有的并不是不想大干一场,而是“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新的时代、新的历史任务把党员的素质适应不适应这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了。一是思想观念上适应不适应,二是从事商品生产的能力适应不适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在过去长期的自然经济的环境中,在“一大二公”的农村旧体制下,我们的党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上述环境和体制相适应的诸如因循守旧、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平均主义等旧思想、旧观念——那么,现在这些变革了没有?变革了多少?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树立了多少?单有新思想、新观念还不行,还要解决一个能力上适应不适应的问题。搞商品生产,办集体企业,带头脱贫致富,都要求党员要有本事。“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容不得半点的走江湖。许多党员的实践证明,贫困地方的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带头人,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去脱贫致富。

  四、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在农村,由“一大二公”的体制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面从原来的几个生产单位扩大到千家万户;由自然经济生产转变到商品经济生产,许多经济规律都是新课题;由“大锅饭”的三级经济核算转变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济核算,利益机制直接对个人起作用——这些都要求党组织不能翻老皇历办事了。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等着汇报工作,发出指示,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唯此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一九九〇年四月)

  我在同《福建论坛》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提到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小农业是满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涉及到观念的转变。第一,过去讲以粮为纲,现在讲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字面上理解,好像都强调粮食生产的特殊位置,但实质上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第二,过去也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不是讲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追求的只是单体的经济效益。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新农业效益观替代了单体经济效益观。第三,过去的小农业满足于自给自足,现在的大农业则要面向市场,追求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农业商品观念替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

  应该看到,闽东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道路将是曲折的,不平坦的。它至少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工业发展缓慢,起不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财力弱、资金少,难以满足农业的投资需求。因此,对发展大农业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必须有独到的“闽东思考”。这些问题包括粮食生产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综合开发问题、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科技兴农问题、农村服务体系问题。除了农村集体经济已有专题论述外,本文对上述的其余问题,作一些大致的粗线条的思考。

  一、关于粮食生产问题:精心布局,抓好粮食工程建设。

  毛泽东同志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问题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对闽东来说,有着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首先,闽东粮食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闽东经济的发展。闽东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调入粮食难度高、压力大。一是财政压力。每调入粮食50公斤,除省财政补贴2元外,调入县要负担1元。闽东每年进口小麦和从外省、外地区调入粮食都在1亿斤左右。这给闽东本来就薄弱的财政更增加了困难。二是运输压力。闽东各县大多在山区,运输困难,运输费用较高。三是消费压力。闽东主粮是稻谷,而调粮多是小麦(包括面粉),与群众日常生活的消费习惯相悖,给人民群众带来不便,而且购粮费用要提高一倍左右。所以粮食问题如果不解决好,闽东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制约。

  其次,搞好闽东粮食生产,是闽东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闽东所属的9个县,有6个县被省里列为贫困县,51个乡(镇)定为贫困乡,占乡(镇)总数的43.22%。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可以说,闽东脱贫致富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手中有没有粮食,有多少粮食。

  其三,粮食生产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有赖于粮食的供给。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者,总要在基本口粮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同时,粮食又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淡水渔业需要足够的粮食作饵料,畜牧业发展也必须有足够的粮食作饲料。还有,农村食品工业、饲料工业以及轻工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粮食作原料。所以,粮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由此可见,粮食生产对闽东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闽东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就必须把粮食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实行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的一体化。搞好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要在这三方面制定总体的配套方案。要用好各种资金,增加对粮食生产的重点投入;要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建立一批有适度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同时,重视抓好粮食产后的流通工作,建立和健全流通渠道,使流通与生产相适应,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关于家庭承包责任制问题:坚持前提下的完善,稳定基础上的调整。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80年代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闽东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之所以这么高涨,十年来闽东的农业之所以取得这么重大的发展,是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小生产模式不利于耕种管理,农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等。我们很有必要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清醒地分析这些问题与矛盾,从两方面重新肯定和认识家庭承包责任制。

  一方面是摆正“统”与“分”的关系。所谓“分”,就是以家庭为主要的生产经营单位,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所谓“统”,就是以基层农村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从本质上说,“统”与“分”是相互关系的,不是相互排斥的。不能一说“分”,就排斥任何形式的“统”;一说“统”,又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分”。正是这种“统”与“分”的结合,构成了目前农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营体制的基本形式。我们闽东当前要强调的是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至于我们的地委、行署针对过去一些地方服务工作薄弱的状况提出要加强“统”的工作,这绝不是意味着要重新“归大堆”,而是要对分散的农户加强统一服务。总之,无论讲“统”还是讲“分”,都不是重新束缚生产力,而是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不是收回农民的自主权,而是使农民更有效地行使自主权。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继续稳定、完善、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制包括家庭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既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点,又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层次的作用,都不能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体制的整体效益。从闽东的实际出发,当前两个层次中都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发挥得好。影响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发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问题是一些地方集体经济薄弱,想服务,没有实力。我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专题谈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抓起,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当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闽东有山有海,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组织开发性生产,兴办有闽东特色的乡镇企业。一句话,靠发展生产来增加积累,而不是靠削弱家庭经济来增大集体实力。加强集体经济力量,目的在于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统”的职能。一是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农机、水利等技术装备和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二是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按照国家计划因地制宜种植作物;三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生产、科技、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等);四是把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事管起来,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地发展。

  三、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可能有的同志会认为讲农业的综合开发,一要有技术优势,二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这是比较发达的农业地区的事情。换句话说,像闽东这样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这么薄弱,有什么力量和精力来搞开发?我们姑且不论进行农业的综合开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我们首先有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闽东需要不需要搞农业综合开发?长期以来,闽东的农业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农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上;另一方面,沉睡的山海资源、空白的产品有待开发,许多技术和品种急待推广。因此,我认为农业的综合开发不但需要,而且非常必要。闽东的农业要上新台阶,闽东的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广,就必须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

  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讲,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这就是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

  农业的多层次开发,就是要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些,思路打得广些。即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山地来说,就有林、茶、果、牧地多层次的利用问题。有的地方开创“绿色工程”,这就是一条好经验。所谓“绿色工程”就是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

  农业的深层次开发,即通过改造现有的中低产田,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的稳定高产;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开发荒地资源,以弥补非农业占地造成的损失;加强农业的水土保持工作,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我相信,搞好闽东的农业深层开发,将会产生多种积极效应:有利于改变农业生产的不平衡状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只要我们把农业的深层开发搞好了,我们就有资格说:闽东是农业生产的落后地区,却也是农业生产潜力极大的地区。

  通过多层次、深层次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资源开发为主逐步转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的内涵型生产为主;二是以产量型生产为主转向以质量型、出口型、创汇型生产为主;三是以小商品生产流通为主转向以大批量生产、大范围流通为主。

  开发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闽东地区资金紧缺、技术力量薄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劳动力积累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以工代赈工程等,都是劳动力容量很大的工程。据调查,开发农业中劳动投入量要占开发投资的50%—60%。因此,在国家必要投入的引导下实现国土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我区农业发展的可行途径。

  四、关于科技兴农问题:科技先导,配套服务。

  上面所谈到的关于“粮食工程”问题,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离不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平,利用资源,挖掘潜力。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科技是生产力,重视科技至少能使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获得好处:

  1. 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例如,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涂,能不能依靠科技的进步把它变成我们重要的土地资源?!依靠科技的进步,还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这包括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资源优势,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比如,毛竹是我们的一大资源,我们不能单纯出售原竹,而要发展笋罐头、竹编工艺品和制品,实现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

  2.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节约要素的投入。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和施肥技术上。首先,改良后的新品种,可以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或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使产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次,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解决原来生产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并节约工本。第三,先进的施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生产多了,销不出去,就会影响农业再生产的积极性。比如,有的地方有丰富的生产鲜活产品的资源,但当地市场却十分有限,因此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如果我们采用保鲜包装,就可以把鲜活产品运出去,从而扩展它的市场。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品位,提高它在市场上的竞争的能力。这也是扩展销售市场的一个方面。

  4.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1968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科技兴农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科技先导,配套服务。科技兴农,不仅是农业和科技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和各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推进闽东大农业的进程,必须以科技为导向,实行配套服务。一要充实现有的科技力量和加强科研工作,进一步实施科技“双放”政策,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入农业主战场。二要办好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经营服务实体,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有偿服务,总结推广我区已出现的农业科技集团承包的成功经验。三要建立健全农村四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并聘请一批农民技术员充实乡村技术队伍。四要做好技术人才的供需中介工作,引导科技人员到农场领办、承包各种技术产业、企业和其他生产项目。五要挤出资金,大力轮训农村的实用技术队伍,并且通过农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中专文凭的农民技术员,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技骨干,造就一代新农民。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科技兴农必须以教育兴农为基础,提高闽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外,当前应以在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

  五、关于为大农业服务的问题:树立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

  大农业从本质上讲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农民不仅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供耕、耙、播、收、植保、灌溉、技术指导以及农药、化肥、柴油、良种等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更多更好的服务,而且要求在产前、产中、产后从信息、信贷、加工、运输、储藏等方面提供系统的服务。要通过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路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来促进大农业的进程;通过传统的农技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大农业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服务于大农业不应该是随意性的,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加以保证;服务手段不应该是简单化的,而必须是配套的。

  我们要建立起政府对农民负责的制度。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县、乡、村应从实际出发,层层明确任务指标,签订上对下的承包合同,向基层群众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我们不仅要求农民、农村做到什么,而且必须规范各政府部门应该服务什么;不但要把农民的生产任务和贡献“量化”,而且必须把各级各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职责“硬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起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那么闽东的大农业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新的重大突破。

 

上一条:PWJD015-难度4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四
下一条:PWJD017-难度3 习近平:《摆脱贫困》节选六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院办电话:023-62769584
研究生办电话:023-62760210

Copyright©  beat365正版(中国)唯一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